湖北政府网 | 繁体|登录|注册

湖北省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知识产权分析简报

2025-10-24 10:11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


湖北省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知识产权分析简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市场这一富含创意与多元化的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边界,降低了创作门槛,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借助AI工具创作出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分发和推广方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荐系统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此外,人工智能在音乐版权管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音频指纹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有效识别和追踪侵权行为,减少了盗版损失。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产业中产生了日益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作为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AI音乐的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紧密相连,从创作到传播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支撑。AI音乐创作基于大量算法、模型以及数据处理,这些技术的实现与应用需要专利保护来激励创新、保障开发者权益。AI音乐企业需要通过商标注册来塑造品牌形象,增强市场辨识度,防止品牌被恶意利用。版权则关乎AI音乐作品的归属、使用和传播,决定着音乐创作者、使用者和产业各方的利益分配。

本报告围绕AI音乐开展专利、商标、版权等多维度知识产权分析,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大背景下,AI音乐生成、处理、分析等技术专利布局,了解技术的专利保护情况,通过分析AI生成音乐的商标保护、AI生成内容中的商标布局与抢注,AI生成音乐的版权主体认定、音乐风格模仿的版权边界,并结合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知识产权领域典型案例,为AI音乐产业与企业创新发展提出路径建议。

从专利保护方面来看。全球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专利公开量已达到3.2万余件,近十年复合增长率为15.8%,充分显示出该领域蓬勃的创新活力。我国在AI音乐创作专利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是最大的专利技术来源国与目标市场国。音乐生成、处理和分析等技术并行发展,专利增长迅猛。在音乐生成领域,编曲生成、歌词生成与歌声合成是重点布局方向,其中歌词生成与歌声合成技术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雅马哈、杜比、索尼等国际巨头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实力,在全球专利申请中高居前列。其中,雅马哈围绕其开发的电子音乐制作软件核心引擎VOCALOID布局专利组合。在国内,腾讯在专利创新方面表现突出,旗下腾讯音乐推出TME Studio音乐创作助手,通过AI孵化了扇宝等多位AI歌手。聚焦到国内专利分布,北上广是我国AI音乐创作主要创新集聚地。湖北省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第十,布局侧重音乐分析技术,这是湖北省在该领域长期投入,注重技术积累的成果,也为湖北省AI音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全球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专利申请公开趋势 图 2全球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专利技术来源国占比

3全球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技术分支专利公开趋势 图 4全球音乐生成领域三级专利公开占比

5各省份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专利排名 图 6各省份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各技术分支专利占比

从商标保护方面来看。全国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商标申请量已超过1.8万件,申请方式主要以一标一类为主,一标多类占比仅为7.6%。北京、广东、上海商标申请量处于第一梯队,湖北省位居第九。国内商标保护类别主要集中在教育娱乐与电子器具领域。快手、腾讯、字节跳动、网易等国内企业围绕核心产品积极布局商标,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苹果、亚马逊等也十分重视在国内的商标保护。以我省企业湖北盛天网络的“给麦”为例,这是一款具有创新性的音乐社交产品。“给麦”在商标布局上选择了09类电子器具和42类技能服务,通过合理的商标布局,提升了品牌的辨识度,这也为湖北省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和品牌定位,提前规划商标注册,选择合适的商标类别,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一标多类的申请策略,加强商标保护。

7全国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商标申请趋势 图 8全国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商标申请模式分布

9全国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商标申请十强省份 图 10全国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商标申请十强企业

从版权保护方面来看。AI音乐版权问题是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音乐创作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基于AIGC的音乐生成工具在国内市场应用率已达到35%。但与此同时,AI音乐的版权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AI音乐版权归属尚无定论,开发者、用户、公共领域等不同归属观点各有争议。除了版权归属问题,AI音乐创作还存在模型训练数据侵权风险,AI仿声技术也可能侵犯歌手声音权利。为解决AI音乐版权问题,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典型的AI音乐版权案例。20234月,匿名创作者发布的AI歌曲《Heart on My Sleeve》,使用AI技术模拟了真实歌手的声音,在环球音乐集团的要求下,该歌曲被各大平台下架。对此,美国参议员提出了“无伪法案”,旨在禁止未经同意制作他人声音或形象的AI生成内容。20246月,三大唱片公司指控SunoUdio未经授权使用受版权保护音乐作品训练AI模型,并生成与原作品高度相似的音乐内容,目前法院尚未对该案做出最终裁决,它可能成为AI训练数据版权保护的关键判例。目前,我国司法实践还没有针对AI歌曲是否存在“独创性”的案例,AI音乐版权相关立法仍任重而道远。

基于当前AI音乐的发展态势和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对于AI音乐产业与企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在技术创新与应用上。一是夯实AI要素底座,推动文娱产业协同发展。算力与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要素,湖北省拥有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宜昌三峡大数据中心以及襄阳云计算基地等算力、数据供应基地,数据要素基础雄厚,应围绕武汉城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打造区域性数据中心集群,推动全省各类算力资源并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打造国家算力网络中部枢纽,强化算力企业与省内、省外的供需对接。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娱产业链校企合作,首先,促进版权公司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合作,鼓励建设开源平台、开源社区,开源音乐数据集,构建绿色、共享的行业新生态。其次,依托各算力中心,联合校企力量,组织开展联合研发攻关、产教融合、成果转化,大力推动音乐领域垂类模型的落地应用。二是积极布局歌词生成与歌声合成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音乐生成技术以歌词生成与歌声合成为代表,涉及长短期记忆网络、变换器模型、生成对抗网络等关键技术,研发音乐生成技术要求相关人员同时具备人工智能与乐理知识储备。建议湖北省以武汉音乐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开设AI+音乐领域的专业,培养既懂音乐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中央音乐学院已设置音乐人工智能专业,采用双导师制,由音乐专家和人工智能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三是围绕核心产品加强专利、商标与版权保护。通过申请从属专利、改进专利技术方案等,形成围绕核心产品的专利网络;对核心产品采取一标多类商标申请注册策略;利用AI技术开发版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市场上的AI音乐作品,及时发现侵权行为,并采取相应的维权措施。

在版权归属与授权方面。一是细化内部规定。明确AI音乐创作中不同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开发者、使用者、提供创意的人员等,确保版权归属在企业内部有明确界定。二是积极协商授权。主动与版权所有者进行沟通,就使用受版权保护的音乐作品作为训练数据或进行衍生创作等事宜,争取获得合法授权,并按照约定支付报酬和分配收益。三是创新合作模式。打通用户、内容创作者、IP方、版权管理、分发平台等环节的数据壁垒,与音乐版权公司、唱片公司、音乐家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AI音乐项目,实现互利共赢。利用AI 技术为音乐家创作辅助音乐,或者对经典音乐作品进行创新性改编,在合作中明确版权归属和收益分配方式。

相关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 

相关文档